上一页|1|
/1页

主题:课本上的人物频遭恶搞:杜甫“忙”完,诸葛“亮”了

发表于2012-07-25

杜甫“忙”完,诸葛“亮”了——“课本上的人物”为何频遭恶搞?

近日,一组“正反体”组图在网络上走红,诸葛亮、黄盖、孙权、李白等历史名人纷纷被涂鸦恶搞,大有追随“杜甫很忙”之势。

为何网友会如此热衷于恶搞解构历史文化名人?专家认为,过去的课本教育对人物的塑造过于“扁平化”和“脸谱化”,恶搞历史人物体现了年轻一代娱乐至上和颠覆传统的取向,同时也对现代教育提了个醒:应提供给学生多元的看待历史人物的视角,而非刻板的单一形象。

发表于2012-07-25
组图中,诸葛亮羽扇纶巾、正襟危坐,但随后的诸葛“暗”则是此前诸葛亮轮廓的黑色阴影图,以表达“暗”意;诸葛“孔明”是在诸葛“暗”的基础上,在人物眼睛部位抠掉两个小圆孔,形成“孔明”之状;诸葛“成像”(丞相)更是运用物理中“小孔成像”的原理,让人物在小孔后呈现倒像。
发表于2012-07-25

娱乐至上,恶搞并不代表爱恨

专家认为,中学语文和历史教育对人物形象的“扁平化”和“脸谱化”塑造是造成网友热衷于恶搞历史名人的“推手”,而历史人物被恶搞也并非代表了网友的爱恨。

“80后”李阳认为,在课本上涂鸦或恶搞书本中的历史名人或许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是否被恶搞,和正面负面人物无关,只和上不上课本有关。”

发表于2012-07-25
他指出,新媒体技术下的内容生产,其重要的原则之一即是创新性,年轻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历史名人的重构中,本身就体现了年轻人的批判意识与挑战传统、颠覆陈腐的意愿。“只要不是恶意污蔑、诋毁历史名人、有损中华民族文化的恶搞,都是无伤大雅的。”
发表于2012-07-25

“过去书本里的人物都塑造得过于脸谱化、符号化了,稍有‘亵渎’就会被看成是‘恶搞’。”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指出,其实像诸葛亮、杜甫等历史人物本身也是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而现代教育习惯于将其“扁平化”,变成一组形容词的代表。

在网友的创作下,“很忙”的杜甫与中学课本中“诗圣”忧国忧民、慷慨悲歌的形象构成了极大的反差,更多的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潇洒。同样的,不同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同于《三国演义》中的种种神机妙算,网友创作下的诸葛亮更多回归到有“好为梁父吟”的雅趣。

发表于2012-07-25

在课本上还原一个立体的“诸葛”

廖圣清等专家指出,中学语文和历史教科书里对于历史人物的建构是为了契合社会主流价值文化,但如果因此使人物变得“不食人间烟火”,就难以让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们产生兴趣。

“长期以来,学生们缺乏表达自身异于课本和‘标准’的观点的渠道。”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认为,传统教育显得过于单向性、灌输性,学生难以反馈自己的见解,这就导致借由网络来表达意见的声音不断升高。他建议,中学语文和历史教育要更多地“接地气”,尽量还原人物的真实性,让学生易于理解,进而易于学习。

发表于2012-07-25
顾晓鸣也建议,初高中历史教育要改变“非黑即白”的书写方式,现代教育应摆脱一味地塑造刻板形象,更多地提供给学生多元看待历史人物的视角。“只有充分给予学生对历史人物再创造、再解读的空间,才能在学生心中播种下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共鸣感而非无聊感和距离感。”
上一页|1|
/1页